雨后公园冒蘑菇 千万别采摘食用

评论 · 1 浏览

本文转自:泉州晚报“大青褶伞”是我市最常见的毒蘑菇(受访者供图)本报讯(融媒体记者王金植)近期雨水较多,中心市区各大公园野生蘑菇纷纷“冒头”。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请市民不要采摘、食用野

  本文转自:泉州晚报

  “大青褶伞”是我市最常见的毒蘑菇(受访者 供图)

   本报讯 (融媒体记者王金植)近期雨水较多,中心市区各大公园野生蘑菇纷纷“冒头”。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请市民不要采摘、食用野生毒蘑菇,以免发生意外。

  连日来,记者走访市区多个公园看到,草地上冒出了白色、褐色、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野蘑菇。中山公园的蘑菇颜色比较多,个头也不小;东湖公园的蘑菇精巧可爱,有几朵白色透明的小蘑菇,像极了海洋馆里的水母;释雅山公园的一些老树桩也长出蘑菇,黄色和黑色菌菇点缀树干。市城管局公园中心有关人士表示,蘑菇最喜欢潮湿、温暖的天气,近期泉州雨水不停歇,因此各个公园的阴湿地、树桩、草地等处,冒出了不少野生蘑菇。他们安排保洁人员清理毒蘑菇,但由于蘑菇生长迅速且分散,彻底清除需要时间。请群众自觉远离野蘑菇。

  早前,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预防蘑菇中毒食品安全提示。根据监测,“大青褶伞”是泉州市蘑菇中毒最常见的毒蘑菇。“大青褶伞”通体白色,有的张开足有成人手掌的两倍,伞盖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褐色突起。大多数菌褶成熟后由白色变青色,部分青褶伞菌褶并不由白变青,辨识难度大。“大青褶伞”在城乡的草地、路旁、公园、花园、菜地、荒地,甚至锯末堆、垃圾堆旁的地上都能生长,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。它闻着有淡淡的香气,不苦不辣,口感也不错,易误食。

  据介绍,“大青褶伞”的毒性绝对不容小觑,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事件的主要“元凶”之一:误食后通常在半小时至3小时内发病,出现剧烈的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(水样便,甚至带血),严重者可能导致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。毒素可破坏红细胞,导致溶血,出现酱油色尿、黄疸、贫血等。对肝脏造成损伤,严重中毒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衰竭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疼痛、抽搐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
  除了“大青褶伞”,自然环境中的毒蘑菇种类繁多。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,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、体征多样,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,长则数小时或数天。

  市城管局公园中心提醒市民不要采摘,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,务必看管好孩子;不要听信任何“民间辨别法”,坚决不要尝试食用任何野生蘑菇;不要因好奇而近距离触摸、拨弄蘑菇。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提醒市民,要做到不采摘、不买卖、不食用野生毒蘑菇,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