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台有小伙伴问我,什么样的亲近关系才是最稳固的?答案其实很简单,甚至简单到你听到之后就跟废话一样——双向奔赴的关系才是最稳固的。
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好像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”了。但如果我们拆解开重新理解,不说能让你过得爽,至少能让你觉察到身边有哪些关系是“说翻就翻”的。
明智之举亲近关系中的明智之举,就是不单方面给对方情绪价值,不给对方经济支持,也不给对方正面陪伴。因为如果你单方面给了伴侣、亲人、好友这么多东西,又得不到反馈,那你这段关系就肯定不会稳固。
网上有个段子,说对所有人都好的,并不是老好人,而是典型的“付出型人格”。结论有待商榷,但逻辑没问题。当下社会大家都发疯,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,只要自己活得舒服就行。这是一个“自我实现”的过程,从根源上避免了精神内耗给自己带来的折磨。说明什么?说明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,只有“利己主义”才能让自己少吃亏。我说这些不是让大家做个冷漠无情的人,而是想让大家明白你的付出是有成本的,所以一定要把成本放在对的人和对的事情上。
比如“情绪价值”,现在人交流非常需要情绪价值。而你给别人的情绪价值的目的,其实也是要获得情绪价值,要别人认可、洞察到你有把珍贵的情绪价值输出给对方。但如果你的情绪价值换不来情绪价值的话,那生活就会成为千百年来不下雨的荒漠一样。我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就说过:“情绪价值是‘共同创造的结果’,而非单方面索取或赠予。”明白了吗,诸如情绪价值,或者经济支持,或者正面陪伴,这些东西必须是双向流动的才是有意义的,这是他们自身的属性。
沉没成本为什么我会让各位不要对某人或者某段关系付出这么多?诚然,真诚是唯一的必杀技,但不排除有的人他感觉不到你的真诚,或者不在乎你的真诚。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把你的必杀技给躲掉了。
阿德勒心理学则告诉我们,你的付出能不能有回报,关键不在于你,而是在于对方是否愿意给你回报。如果对方不愿意给你回报,你也只能“怪自己”,因为是你选择了无限制的付出。
这听起来很残酷,但事实就是这样,不然就成了“道德绑架”——凭什么你只要付出我就必须给你回报呢?当遇到这种情况,你还不愿意踩刹车的话,接下来吞没你的,就是“沉没成本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你对某人投入的情感、经济、时间成本越多,你就越难以抽身,而对方即便不给你回报也没什么问题。那最后你很有可能只会换来一个“内耗的自己”。我坚信任何人都不愿意在这种怪圈里生存。
不是无感真诚和是否提供情绪、金钱和陪伴是没有关系的,你完全可以把自己与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,不必迁就任何人。就像段子说的那样:“都是第一次当人,我凭什么不择手段地让着你?”而在《皮囊》里,有一句话则更加生动地表述了这一观点,大家可以拿去做个性签名,没事看一看——你应该是你自己的那座山。
这里要强调,并非让各位做一个完全无感或者不愿意付出情感的人,而是一定要在保证能用成本换来回报的时候,再去付出你的愿意付出的东西。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人无视你的付出,那我建议你当断就断,不要再加大“沉没成本”给心理带来莫须有的压力。这个过程也许痛苦,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明智。霍曼斯的“社会交换”理论就认为,人际交往就是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理性计算。比如“情绪价值公式”表现的那样:情绪价值=情绪收益-情绪成本。
如果你总是拿自己的情绪成本去给对方提供情绪收益的话,那他几乎就是零成本得到自己想要的。那你觉得对方会珍惜你或者你提供的情感吗?经济也一样,任何账户都是需要有出有进才能长久存续。假如你因为沉没成本无法自拔,上面的逻辑或许能帮你解离出来。
卡耐基曾说过:“一个人的成功,15%靠技能,85%靠人际关系。”
而健康的人际关系,必然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平衡之上。离开不能给你回报的人你也不用自责,这是在捍卫你的“自我价值”。记住了奥!下次再受欺负人家可不哄你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