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普行走中汲取力量

评论 · 26 浏览

本文转自:中国气象报▲邢海洋在分享新书《气候、地理与古代的我们》在前往西北的火车上,我正向一位来自祁连山的牧人请教野生动物迁徙的规律,邻座一位旅客加入了谈话。她好奇地问道:“动物如何预知洪水?

  本文转自:中国气象报
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资深主笔、专栏作家邢海洋:

  在科普行走中汲取力量

  ▲邢海洋在分享新书《气候、地理与古代的我们》

   在前往西北的火车上,我正向一位来自祁连山的牧人请教野生动物迁徙的规律,邻座一位旅客加入了谈话。她好奇地问道:“动物如何预知洪水?我们人类又是如何预警灾难的?”

   “好的科普源于好问题。”她这一问,引发了我更深层的思考:在没有科技保障的情况下,古人是如何感知自然、应对气候变迁并顽强生存的?他们是否也曾凭借某种本能和智慧,寻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?

   为了追寻答案,我开始了“科普行走”——将现代气候知识投射到古代,试图感受那时的寒暑变迁,从而解答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影响早期人类的生存与文明进程。

   人类生活的环境由互相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四个部分组成:岩石圈、大气圈、水圈和生物圈。而水的多寡,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湿润或干旱、宜居或不宜居。

   以2023年夏季为例,京津冀太行山前发生暴雨洪水,让我注意到该地区特殊的气候—地形机制。我国东临太平洋,台风频发,随着气候变暖,台风活动更加显著。当富含水汽的台风开始活动并且向北输送水汽,受太行山脉阻挡,山前地带极易出现极端降水,导致洪涝灾害。类似情形也出现在太行—秦岭交界区域。回溯历史,仰韶时代曾处于一个持续千年的大暖期,与当前气候变暖存在一定相似性。尽管山前走廊降水充沛、看似适宜农耕,但由于极端天气频发及地形作用,该地区实际易受暴雨洪灾影响,并不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和人类居住。

   再将视线转向西部,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耸立着太白山、五台山等高山,是如今西北内陆干旱地区。然而在全新世初期,因冰川融化,水源丰沛,这片区域实则温暖湿润,更适于原始农业聚落的形成。冰川为山麓地带带来稳定的水源,为古人创造了良好的农耕条件。直到气候转向干冷,西北才逐渐失去宜居性。

   通过这番探索,我也得以用科普的方式回应那位旅行者的问题:与动物依靠天赋本能不同,人类通过观察、经验与知识积累,学会了顺应地理与气候,选择适宜环境定居繁衍,并以文明方式应对自然挑战。我们虽缺乏敏锐的灾害直觉,却能够凭借智慧规避风险、适应环境。

   我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:理解人类如何从自然中走出,如何在与气候、地形的对话中生生不息,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、更敬畏地面对未来挑战。这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——它连接着人类的命运与未来,让我们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
评论